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高失業率會助長犯罪嗎?

對於社會或經濟因素,是否會造成犯罪的發生,一直是學者關心的議題。一般而言,犯罪問題的發生,相當程度是因為經濟困難,所謂「飢寒起盜心」,失業衝擊個人和家庭的經濟生活,難免產生犯罪的動機。美國學界早有許多以景氣循環、失業率等因素,來研究犯罪的行為,結果均為正相關。


近年來,台灣也出現類似的研究。我們認為,民國97年,值得特別拿出來探究,因為這一年,國際金融海嘯來襲,造成我國經濟的巨大衝擊,經濟的不景氣連帶導致失業率的攀升,恐對社會各層面產生影響。高失業率會助長犯罪嗎?我們找到一些可能的答案。

查民國97年我國失業率,以南投縣4.4%為最高;宜蘭縣、桃園縣、高雄市、及基隆市次之,如圖示。



而民國97年我國成年犯罪人口率,以花蓮縣最高;南投縣、台北縣、高雄市及嘉義市次之,如圖示。

高失業率會助長犯罪嗎?對照上述資料,可發現民國97年我國高失業率且高成年犯罪人口率的縣市為高雄市、南投縣及花蓮縣,失業率與成年犯罪率呈現正相關。
然而,宜蘭縣失業率排名居前,成年犯罪人口率排名卻在後段;而台北縣失業率低,但成年犯罪人口率排名卻在前段,此種現象,恐與其他因素諸如人口結構、人口密度及警力比例有關,尚有探究之空間。(國發所碩專二林隆瑲,p97341003)


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家庭所得與書報文具支出的關係

海角也可以飄香──家庭所得與書報文具支出的關係

家庭的所得愈高,是否其書報文具的花費就相對增多?根據圖表顯示,二者是正相關的關係。例如:台北市的家庭所得高,其花費於書報文具的費用也相對是高的;至於其他如台中、台南、高雄等,也是相對較高花費於書本文具的都市。可見,精神糧食對高所得的家庭是相對重要的。但海角也可以飄香。在圖示中,有兩個縣市例外:屏東、花蓮,其家庭所得偏低,而書報文具的花費卻頗高。這其中可能是屏東、花蓮,頗多退休人仕隱居於此:平淡生活,而樂於高明思想。根據主計處統計,花蓮是全國學歷高而所得低的城市,或可作為佐證。家庭所得與購書文具支出的關係,基本上是成正比的 台北市的家庭書報雜文具支出的比例為全國第一

95年家計每戶平均書報雜誌文具支出金額是4,184元,占全部休閒娛樂支出比例僅9.59%。就長期趨勢觀察,家庭每戶書報雜誌文具每年平均成長率是6.26%。據調查顯示有四成五(44.5%)的單一書店業者與五成九(58.5%)的連鎖書店分店位於北部地區,與通路業者的區域分布相較,單一與連鎖書店業者展店數在北部地區比例呈現上升趨勢。而台北市不論是單一書店(23.0%)或連鎖書店分店數(23.0%)店數皆為全國之冠。
若與消費者閱讀習慣與消費行為結果做分析,台北市的家庭書報雜文具支出的比例為全國第一。可印證家庭所得與購書文具支出的正比關係。
而由於電子化時代來臨,家庭書報雜誌文具消費支出占休閒娛樂消費支出比例,呈現逐年下滑的現象。這讓人更懷念在書架上流連往返的書店風景。
(國發所碩專二p97341004吳明津)


收入與出生率的關係


從圖示可推知,所得愈高則出生率愈低,二者呈現負相關的情況。
例如:高所得的台北,其出生率遠低於其他城市。西部城市的出生率,遠遠不如東部。
所得高的都市生活,其出生率是相對偏低的。這意味著都市趨向富有和老齡化轉變。當人們越來越富有時,家庭規模也變得更小;反之,收入愈低,家庭人數則相對增加。
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在1789年首次出版的《人口論(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Population)》中危言聳聽地預測,人口增長最終將超越世界食品供應能力。但在工業化席捲包括許多發達國家後,出生率急劇下降;首先是法國,英國緊隨其後,然後是整個歐洲和美洲。台灣的都會似乎也接踵此現象。














高所得的新竹市則有高出生率,


透露了新的律則

我國近兩年來嬰兒出生率跌破千分之9,只有千分之8.96,與日本、韓國相當。根據內政部於今年12月15日公布,98年11月嬰兒出生數為17,556人,平均約每2.5分鐘出生一個嬰兒;折合年粗出生率為9.25‰,較上年同月減少1.55個千分點。就縣市別言,粗出生率最高為新竹市之14.90‰,其次為新竹縣13.15‰,再其次為連江縣12.30‰;最低為基隆市6.83‰,其次為高雄市8.05‰,再其次為屏東縣8.15‰。
這些數據呈現上圖所示,所得愈高則出生率愈低,二者呈現負相關的情況。但有個特例,即新竹市的收入高,而出生率亦居全國之冠。
根據今年中央法新社8月5日公佈的一項研究,當富裕國家跨越某一發展門檻後,出生率下滑現象會出現反轉,打破昔日愈富有國家,出生率愈低的鐵律。其引用英國科學雜誌「自然」(Nature)的研究報告指出,對於過去長久以來認為生育率和發展之間的負向關係看法,是一個根本性改變。他們發現,平均而言,一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約0.86時,國家的出生率開始觸底,當發展指數接近0.95時,出生率開始回升。
這個研究提供我們對21世紀不同的展望。
從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來看﹐及時調整兒童福利與教育政策,才能樂觀地改進人口增長與國民收入增長之間的適當的正向比例關係﹐而能促進社會發展。


(國發所碩專二p97341004吳明津)

澎湖縣的社會增加率在2008年獨占鼇頭?

在97年的社會增加率中,會發現澎湖縣竟然獨占鼇頭,代表在這一年中,遷入人數減去遷出人數,占該縣人口相當的比率。但是,澎湖縣吸引人口遷入的誘因何在?新竹縣市、台南縣市有科學工業園區;高雄市、嘉義市是附近區域的都會區;台北縣、桃園縣有工業區;宜蘭縣在雪山隧道開通後,吸引台北人前往居住。
接著看96年的社會增加率,澎湖縣的社會增加率不及新竹縣、桃園縣、台中市。

再看95年的社會增加率,澎湖縣竟然敬陪末座。但是,才不過兩年的光景,澎湖縣卻在97年的社會增加率中躍居首位,是因為澎湖的旅遊業急速興盛嗎?

若同時配合97年青壯年人口比率,會發現澎湖縣的青壯年比率並不突出,代表澎湖不像工業型縣市或都會型縣市,能夠吸引大批就業人口,加上適逢經濟不景氣,旅遊人氣銳減,澎湖的社會增加率從何而來?原來,澎湖在97年先後舉辦博奕公投、縣市鄉鎮長選舉,因為媒體渲染,爭議性大,加上競爭激烈,於是帶動遷戶籍回澎湖的風潮。(P97341009曾雅新)

台灣各鄉鎮市人口移動與空間相關性之探討

在探討人口遷徙時,時常提到「推力—拉力理論」,這也是人口地理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所謂的推力因素,乃是指促使人們離開居住地的負面因素,譬如缺少工作機會、就學機會、結婚機會,缺乏天然資源、治安差、或天然災害等,都可能促使人們產生遷移的念頭 ,即為推力因素。而「拉力」則是指吸引人們遷往新目的地之正向因素,例如較佳的工作、較高收入與教育環境、良好的居住品質或生活條件等 (Bouge, 1969)。
承前述理論,以民國95年度各鄉鎮市遷出總人口繪製LISA圖,檢視臺灣各鄉鎮市之空間相關性(如圖一),可以看出中南部及東南部山區是人口移出的熱區,而大台北都會區的移出人口則相對較低,其推力、拉力因素應與就學及工作機會有關。另透過Moran’s I分析,Moran’s I =0.5848,亦可證明人口遷出呈空間自相關(如圖二)。
(國發所碩專二 p97341016蔡孟儒)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我國婦女平均生育年齡的空間聚集現象

我國少子化問題愈趨嚴重,究其原因,除了生育率偏低,離婚率提高,亦包括男女初婚年齡上升、女性生育年齡偏低等因素。根據2005年國民健康局調查資料顯示,國人對於婚姻和生育態度改變,20-39歲未婚民眾不願意結婚的主要原因,以「經濟條件不佳」為主,其次,則是「享受單身生活」;而對生育的態度已從過去的「養兒防老」轉變為今日的「重視個人的自由與享樂」;對於養育子女的機會成本,也由過去的「多一雙筷子」轉變成現今的「養育子女的教育成本過高」。

由於價值觀改變,造成我國人口結構面臨很嚴重的問題,固本文想探討女性對於婚姻和生育的態度是否會受到其所處的環境影響,藉由分析「女性平均生育年齡」空間分佈,了解有無空間聚集現象,或僅只是空間隨機。

根據右圖,可看出我國都市地區的婦女平均生育年齡偏高,以台北縣市、新竹市、台中市和高雄市區域為主;而中部和花東地區,婦女生育年齡則較為偏低。











再探討婦女平均生育年齡的Moran’s I =0.6534,P=0.001,達到顯著水準。顯示「婦女平均生育年齡」具有空間自相關,所在處與其他相鄰地區有相似的現象,透過LISA圖可看出,台北縣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和高雄市呈現正的空間自相關;而中部和花東地區則呈現空間負相關,即女性對於婚姻和生育的價值觀,會受到其所處的環境所影響,當身邊的人普遍不想太早生小孩時,會導致自己也不想太早結婚或是生小孩。另外,新竹縣關西鎮、高雄縣茂林鄉、台東縣金峰鄉以及台北縣萬里鄉因與周邊地區有明顯差異,為空間例外,暫不探討。

根據分析結果,都市地區婦女生育年齡偏高,故可透過地方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改善此情形,進而提高我國生育率,減少少子化的問題。(碩專二 黃逸純 P97341020)

以Geoda軟體繪製髮絲圖探究第四至七屆立委選舉各鄉鎮投票行為


以下將以Geoda軟體繪製髮絲圖(Parallel Coordinate Plot)觀察歷次選舉行為,探究第四至七屆立委各陣營在各鄉鎮得票率是否隨著勝選或敗選結果而有所增減,亦或是有些鄉鎮,不論前次選舉結果為何,對某一政黨的支持度仍維持不變。
在髮絲圖中,每條線代表一個鄉鎮,臺灣有358個鄉鎮,因此圖中共有358條線,當各縣市所支持的政黨維持不變時,大部分線條呈現為垂直線;當各縣市對某一政黨的投票率變化愈大,線條也愈傾斜,對該政黨投票率增加,髮絲圖將向右傾斜,當髮絲圖向左傾斜,表示對該政黨投票率下降。
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中國國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連同其與親民黨及新黨的協調席次共取得81席(71.7%),民主進步黨取得27席(23.9%),無黨團結聯盟3席(2.7%),親民黨1席(0.9%),無黨籍1席(0.9%)。
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第六屆立法委員是泛綠與泛藍於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以後首次對決,引起許多人的關注。最後選舉結果,泛藍陣營獲114席,佔總席次225席的50.67%;泛綠陣營獲101席,佔總席次44.89%;其他黨派獲10席,佔總席次4.44%。
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在這場選舉中,民進黨席次大幅增加,成為立院第一大黨;國民黨席次銳減,但與親民黨合計仍然剛剛過半。國會生態的不斷轉變,政治的發展,變成以國民黨和親民黨為主的泛藍陣營與民進黨和台灣團結聯盟為主的泛綠陣營之間的對立。
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199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其中中國國民黨獲123席,得票率46.43%;民主進步黨獲70席,得票率29.56%;新黨獲11席,得票率7.06%。另外民主聯盟獲得4席;全國民主非政黨聯盟獲得3席;建國黨1席;新國家連線1席,無黨籍人士12席。
由以上四屆立委選舉結果各政黨得票情形與髮絲圖呈現情形作分析(參看圖1 藍營第四至七屆立委選舉的髮絲圖、圖2 綠營第四至七屆立委選舉的髮絲圖):第四屆至第五屆立委選舉中,綠營得票率有大幅增長,故髮絲圖的走向明顯偏向右傾斜,藍營的髮絲圖偏向較靠左,但不算明顯。第五屆至第六屆立委選舉中,藍綠陣營席次僅差距5.78%,綠營的髮絲圖走向仍屬較偏右傾斜,但不明顯,藍營的髮絲圖偏向不明顯。第六屆至第七屆立委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藍營的髮絲圖較偏向右傾斜,綠營的髮絲圖明顯偏左傾斜。(by國發所碩專二p97341010楊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