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國立大學分佈影響鄉鎮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

住宅地價影響因素探討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長三角經濟圈工資率與經濟規模

長三角經濟圈的經濟規模,透過圖形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以上海為中心的樞紐地帶。而我們可以看出浙江地區的北部地帶經濟發展程度明顯受到樞紐地帶的放射狀影響。經濟發展程度明顯高於江蘇省北部區域。
而經濟學上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對於勞動工資會產生正面影響。因為高經濟發展程度,會帶動高資本高技術性產業移入。而高技術性產業投入會使得技術性勞動力需求更高。因此對於工資率有提升的作用。

而透過工資率分布的圖,卻發現到江蘇北部區域的工資率明顯偏低。但是整體浙江省的工資率水平卻能平均達到30000元。因此除了經濟發展的因素,針對浙江省區域可以發現到存有潛在性的變數影響著浙江省的工資率。
而經濟發展程度對於該地區的解釋能力僅僅只有11.5317%。以此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對於該地區的工資率幅度,解釋能力不算太高。
(國發所 陳韋舜 R97341056)
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台灣的金融重鎮在哪裡?
由標準差來看,可以更明顯看出此種現象,除了幾個地方呈現紅、橘以外,其餘地區皆為淡藍色的分布情形。
從Moran’s I的數值(=0.5491)來看,可以看出其具有高度的空間自相關。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台商在長三角經濟圈的投資區位選擇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影響北市村里地價因子研討
首先進行相關分析,變數說明如下,分析人口密度、交通運輸、工商活動、公共建設(分為單位面積之學校數量及單位面積之診所數量)等是否對地價有顯著之相關,相關報表如表1,此表說明上述自變數皆對地價有顯著之關係。
變數代碼/ 變數說明 /物理意義
Y :地價
X1 :人口密度- 每個村里之人口數/村里面積
X2: 交通運輸- 單位面積之路網長度
X3:工商活動- 村里內之工商密度(工商家數/村里面積)
X4 :公共設施1 -單位面積之學校數量
X5 :公共設施2- 單位面積之診所數量

利用OLS進行迴歸分析,從中探討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關係,變數與依變數關係,設定三個模型進行分析,模型1:探討人口密度與交通運輸對地價影響;模型2:探討人口密度、交通運輸、工商活動對地價影響;模型3:探討人口密度、交通運輸、工商活動、公共設施對地價影響;迴歸報表如表2表4。彙整迴歸分析結果如表5,該表說明隨著自變數增加,模型解釋力隨之提高,於模型1說明人口密度與交通運輸皆為呈現正相關影響;模型2說明交通與工商活動皆為呈現正相關影響,但人口密度之影響不顯著;模型3說明交通、工商活動、診所密度皆為呈現正相關影響,但人口與學校密度之影響不顯著。


表4、模型3之OLS分析報表

表5、迴歸分析彙整報表

模型1~模型3經由OLS分析後,該殘差之空間分布圖如1所示,圖1(a)為模型1之OLS空間殘差圖、依此類推圖1(b)為模型2之OLS空間殘差圖、圖1(c)為模型3之OLS空間殘差圖,藉由Moran’s I分析指出模型1~模型3之OLS殘差仍具有空間聚集現象(如圖2),模型殘差的Moran’s I 依序為0.55、0.42、0.41。


因而進行Spatial lag model (SLM),冀以處理殘差在空間呈現聚集之現象,解決鄰近效應對地價之影響,分析報表(如表6)細部說明,依序為紅字部分說明,三個模型之鄰近效應皆呈現正向影響,Akaike info criterion值則是由10840.5降至10676,表示模型越來越佳趨勢,三個模型異質性均無差異,空間鄰近效應皆有所影響。
表6、SLM分析報表
最後討論各模型中變數對地價影響,經由報表中獲知模型1的人口密度(X1)與交通運輸(X2)不顯著;模型2的人口密度(X1)與交通運輸(X2)不顯著,只有工商活動(X3)顯著;模型3的人口密度(X1)與交通運輸(X2)不顯著,只有工商活動(X3)、公共設施1(X4,指單位面積之學校數量) 、公共設施2(X5,指單位面積之診所數量)具有顯著影響;最後比較進行各模型於SLM的殘差空間分布,研討是否仍具有空間聚集現象,檢視SLM後之殘差空間分布圖(如圖3)及Moran’I分析結果(如圖4),證明在經由SLM 分析後,殘差並無呈現空間聚集現象。
圖3、SLM殘差之空間分布圖

在OLS與SLM分析中,最大差別在於是否有考慮鄰近的效應。模型1(OLS)考慮的人口與交通具有顯著影響,但於SLM中反而無法達到統計上顯著的影響;模型2(OLS)考慮的交通與工商具有顯著影響,但於SLM中交通因子無達到統計上顯著的影響;模型3(OLS)考慮的交通、工商、單位面積學校數量、指單位面積之診所數量具有顯著影響,但於SLM中交通因子無達到統計上顯著的影響;由此可知一旦加入鄰近效應考量,不一定能夠與OLS得到相同結果,究竟應信賴哪種統計方式,則需視實際狀況考量。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攤販現象的空間分析

依主計處的分析,攤販存在是因利之所趨,且大多聚集在人口密集、工商業較發達之都會地區,失業程度也會影響攤販消長。我們從上圖可以看到攤販家數最多的是台北縣,其次為台北市與高雄市,基本上是集中在北中南三個大都會區,與主計處的分析相符 。為了進一步了解攤販現象,本文將繼續探討人口消費能力、人口密集度、失業率與攤販現象的關係。





若以每人每年可支配所得代表人口的消費能力,分析顯示攤販家數與人口消費能力為正相關,相關係數R為0.4779,變異解釋能力為22.8%,顯著水準高於95%。若以每平方公里人口數代表人口密度,則攤販家數與人口密度呈現正相關,相關係數R為0.395,變異解釋能力為15.6%,顯著水準高於90%。攤販家數與失業率呈現微弱正相關,相關係數R為0.1261,變異解釋能力只有1.59%,且未達90%顯著水準。
對照主計處的分析,本文分析顯示攤販家數與各縣市人口的消費能力成正相關,人口密度也可部份解釋攤販現象,符合主計處所謂利之所趨以及攤販聚集於人口密集的都會區之說法,但失業率高低則未有明顯影響。但是如下表所示,人口密度與人口消費能力呈現高度正相關,相關係數R高達0.78,且顯著水準達99%,表示台灣都會區原本消費能力就比較高,似乎不宜當成兩個獨立變數來分析。攤販現象是我國不可忽視的經濟活動,分析的空間單元是否恰當,失業率的因素是否考量時間變化,或者還有其它更具解釋力的變數,都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的研究。
(p94341027 李慶鋒)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商業區土地價格的空間分佈

這樣的空間分佈型態大致符合一般的想像,除了宜蘭的礁溪之外,西部平原商業區土地價格普遍較高,而且台北地區則是價格最高的部份。從台灣的發展歷程來看,開發較早、人口較密集、交通較發達的西部平原,其相對活絡的商業活動與較高的商業區土地價格並不令人意外,但是這樣的分布型態在空間分析上有沒有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地方?譬如說,是否有空間聚集的現象?是否有鄰近效應?


對商業區土地價格的空間分佈進行全域的Moran’s I分析,得到Moran’s I =0.1061,散佈圖斜率超出紅色虛線範圍,Moran‘s I檢定結果顯著,顯示有空間聚集現象。進一步採用LISA分析,結果紅色部分與深藍色部份顯示出有空間正相關的鄰近效應,亦即自己高周圍也高、自己低周圍也低。
(P94341027 李慶鋒)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恩格爾係數的解釋力
令人意外的是,苗栗、雲林、宜蘭、台東與新竹市同列為恩格爾係數最低的一組,而基隆、彰化、嘉義縣與台南市則屬於恩格爾係數最高的一組,我們能夠因此直接推論苗栗、雲林等縣市的生活水準較基隆、台南市更為富裕嗎?若將1998年至2007年的資料繪製折線圖,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到以下的地區比較。

2007年同屬數值最低的一組當中,宜蘭的變化幅度較小,其恩格爾係數10年來均低於基隆、彰化、嘉義縣與台南市(2007年數值最高的一組)。而彰化縣與嘉義縣數值變化雖大,但長年來其恩格爾係數都是各縣市中明顯偏高的個案。或許我們可以推論彰化縣與嘉義縣的生活相對而言較不富足,但很難理解宜蘭10年來維持領先的生活水準。
回到本文的問題意識,恩格爾係數是被廣為應用的經濟學指標,政府的主計單位也都有編製公開資料,是有關貧窮的相關研究中重要的比較指標。但我們的討論引發一個問題, 即恩格爾係數是否具有廣泛解釋力?在貧窮問題非常嚴重的區域或國家,譬如數值達60%以上,恩格爾係數或許是解釋力很強的測量指標,但在相對富裕的區育或國家,譬如數值在30%以下,恩格爾係數可能就不適合用來測量更小空間單元的貧富程度。除了參照時間因素之外,以本文的情況而言,或許人口組成、產業類型與生活型態都可能是影響恩格爾係數數值差異的因素。 (p94341027 李慶鋒)
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國內三大賣場97年度營業收益來源分析

台灣的量販店一開始由萬客隆獨領風騷,演變至今的三大賣場全面性競爭,除了比品質、比賣場、比


但非都市地區往往人口不夠密集、所得普遍較低,導致消費腹地不夠支撐量販店的設立,進而維持傳統小店林立的狀況,傳統小店因為銷售能力有限,無法提高議價空間,進貨單價無法壓低,加上營業競爭較小,可以保有小程度的定價能力,使得銷售毛利較高,形成部分民生日常用品售價反而高於都市地區。


國家發展所:在職專班碩一 龔仕元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食品業台商在中國勞動生產力之分析

自兩岸開放以來,台商投資區域從華南地區逐漸擴散到華東長江三角洲(含上海、蘇南及浙北)與華中武漢地區。囿於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各省市間開放程度不一,不同的省市、地區、產業與個別企業間差距逐漸擴大,遂燃起本研究之動機。而食品業中又以旺旺集團、頂新集團與統一集團的表現最亮眼。

我們以在中國大陸投資的食品業台商為例,進行其勞動生產力之分析,敘述統計分析如表1,圖1為ArcView 軟體所呈現之2004 年~2008 年台商食品業在中國,其平均勞動生產力的分佈情形。

圖2則是利用Geoda軟體對2004~2008年所有相關變數之輪廓繪製敘述統計圖:直方圖,做簡單的空間敘述統計分析。由圖1可以觀察出2004年食品業平均勞動生產力在省市間的聚集分佈情況以沿海地區的省市較高,較明顯分佈於遼寧省、天津市、北京市、以及東部沿海一帶的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甘肅省、四川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等地區也有少許的分佈,2005年大致與2004 年相同,分佈於東部沿海一帶與內陸些許省份,惟湖南省卻沒有呈現聚集分佈的現象。從2006 年起,台商食品業開始由沿海地區向內陸遷移,有明顯擴散的現象,其中2006~2008 年皆是以廣東省的群聚現象最為顯著。(熊漢琳、梁益誠、蘇百鑫)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中國貧富差距對高等教育造成的影響

中國改革開發之始所採行的方式是讓一小部分的人先富起來,為引入外國資金,中國在東南沿海設立了經濟特區來吸收各國投資,中國低廉而眾多的人力,以及潛在龐大的內需市場,使各國資金蜂擁而至。成功的導入外國資金後,加速了經濟的改革,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增長。
[1] 在2007年美國發生次級房貸風暴,進而引發全球金融業的崩潰,形成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 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在這次風暴展現出強勁的經濟活力,更成為領導亞洲繼續成長的引擎。
[3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0/20/content_3652963.htm.

臺灣推動多元入學方案,要求學生多方學習,結果造成各類補習林立於坊間,幾乎各門各科都可以成為補習內容,各樣才藝更被家長們所追逐;依據統計,現今臺灣的國立大學生,家庭經濟背景普遍較高,蓋因其可以接受許多課外輔導增加免試入學的機會,亦可獲取在一綱多本教育制度下更多元的知識來源,致其在教育的立足點占有優勢。然而國立大學的學費教低,受到政府補助較多,但其學生卻是經濟能力較高家庭;相反,大多私立大學的學費往往高出國立大學數倍,得到政府的補助也少,其學生卻是經濟能力較弱,似乎造成惡性循環,相關教育資源的配置,似有重新安排之必要。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台灣所得分配分析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96年度公佈之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最高20%家庭所得組可支配所得,與最低20%家庭所得組可支配所得比較,自94年的6.04倍,95年為6.01倍,並無明顯變化;惟近年來由於情況的改變,許多統計數據,總體的指標與個別指標發生很大差距;如最近大家所關注而最不能理解的:一般民眾都感受物價明顯上漲,但主計處公佈的物價指數確係波動微小,產生嚴重落差。
更嚴重的是,最低所得組由於所得減少,為維持必要的生活消費,在近七年中,有三年入不敷出,儲蓄變為負數,不是動用過去儲蓄,即是借債貸度日。另四年雖有儲蓄,亦微乎其微,去年每戶儲蓄僅183元;而最高所得組七年來每戶儲蓄,每年都維持在60萬元以上。由於高低所得組每年產生的儲蓄,差距過於懸殊,窮人更窮,富人更富,已造成未來貧富差距更為惡化的基因。[1]
[1] 經濟日報,社論,(2007/09/06)

依據【中國時報】報導台灣貧富差距如脫韁野馬、愈拉愈大!根據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最新統計,以全國五三七萬綜合所得稅申報戶分為二十等分,二○○七年位於金字塔頂端最高五%的平均所得為四二八萬餘元,位於最底層五%平均只有六萬九千多元,兩者相差六十二倍,創下歷史新高。近年來受到金融海嘯影響,國內失業率飆升,勞動階級的經常性薪資負成長,再加上不當的減稅政策,勢必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政大財政系教授曾巨威認為,先前政府推動實施最低稅負制,原本希望可發揮所得重分配的功能,但成效並不如預期。
三、都會區所得交鄉村為高,北部所得高於南部
在製造業大量外移,勞動力需求減少下,南部縣市家戶所得顯著低於北部,除因受 到景氣不佳影響外,產業結構調整也是原因之一。南部地區傳統上仍以製造業為主,在製造業外移,失業人口增加,家戶所得自然不容易提高;反之,北部地區的大台北地區受惠於金融業、商業等服務業發達,受到傳統產業外移影響不高;另外新竹地區則因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支付之薪資所得亦較一般產業為高,都是使北部地區家戶平均所得得以逐年提昇,甚至高於南部最大都會高雄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