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立委選舉在台灣第三勢力空間走向3

延續對於歷屆立委選舉第三勢力的觀察,第七次立委選舉由於制度的變革,更加不利於小黨派的生存。從圖中可以看出第三勢力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為中部,主要是彰化縣,並涵括部分台中縣及南投縣之鄉鎮;東部地區在花蓮和台東部分鄉鎮亦可發現第三勢力較為密集之分佈;南部地區,除屏東萬丹鄉、潮州鎮外,高雄縣市中包括左營,尤以苓雅、鼓山、三民、鹽埕區一帶有較明顯之第三勢力分佈;在台北地區之第三勢力票倉則以汐止市、永和、蘆洲、萬里、瑞芳較具規模。 雖在制度變遷下,藍綠以外的黨派或無黨參選人面對更艱困的挑戰,但由歷屆立委選舉第三勢力分佈圖中,仍可看出選民的投票行為有其脈絡可循。例如在地方派系有深刻淵源及影響力的彰化地區,第三勢力儘管有消長但仍明顯地高出其他地區。然而,在現行立委選舉制度下,是否將持續對第三勢力的打擊則有待觀察。(國發所 陳群佩R97341020)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國立大學分佈影響鄉鎮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
本文為延續”所得分佈與教育程度”一文,該文章探討90年戶均所得與2000年人口普查的”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之關係,並進行迴歸分析,模型的R2值高達0.826,說明戶均所得與教育程度有相當大的關聯度。[左下圖]為90年戶均所得並以紅圓圈標示出與[右下圖]教育程度具相對差異的鄉鎮,亦即,戶均所得低於平均戶均所得的鄉鎮,其教育程度也應該會相對低的表現,然而標示出的鄉鎮卻有相反的現象,這也說明剩下0.174(1-0.826)無法解釋的因素。基於好奇,本文試著將90年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與國立大學所在鄉鎮的分佈圖相互套疊(右下圖),發現有趣的現象,即戶均所得較低但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較高的鄉鎮,恰巧都有國立大學設立於此,似乎說明國立大學的分佈影響著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也似乎湊巧地印證孟母三遷的道理?可能只是巧合、也許真具有關連性,皆須後續更加嚴謹的研究來加以分析(曾琬瑜,d96544003)。

住宅地價影響因素探討

“影響地價區域因素評價基準”依地價調查估計規則第二十一條第四項規定訂定,該影響因素主要計有土地使用管制、交通運輸、自然條件、土地改良、公共建設、特殊設施、工商活動、房屋建築現況、發展趨勢及其他影響因素等。直轄市或縣(市)地政機關於估計區段地價,對於無買賣實例及收益實例之區段,應按影響地價區域因素主要項目,分別依住宅用地、商業用地、工業用地及農業用地區域因素評價基準表,修正估計目標地價區段之區段地價(內政部地政司地政法規)。

圖1是台灣民國94年的鄉鎮住宅地價分佈圖(某些鄉鎮資料的缺漏以鄰近鄉鎮的地價代表之),高地價區可想而知的集中於都會區。本文試僅以評價基準表中的幾項代表因子來建立迴歸模式並探討影響住宅地價的因素,包括學校、便利商店、超級市場、購物中心、停車場與交通設施、政府機關,(限於資料為以設施佔鄉鎮的個數來紀錄,本文遂以之代替離設施距離),圖2為上述設施的分佈點。回歸分析的結果如下表,所考量的因素皆有顯著的表現,adjusted R-squared值為74.5。若以一般的經驗判斷,越便捷的地區會有較高的地價表現,離學校距離越近,理應住宅地價也會偏高,然而本模型的測試結果為學校個數與住宅地價卻呈現負向關係,而其它設施的個數與地價為符合期望地產生正向關係,原因應該為單位的問題,若改以距離為分析單位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曾琬瑜,d96544003)。

台灣95年出生率空間分析(1)

造成低生育率的問題很多,根據台灣內政部的統計,其原因之一為國人越來越晚婚,台灣婦女生第一胎的年紀已延至三十一歲,女性在生完第一胎後,為避免高齡生產的風險,多不願繼續生小孩了。除了晚婚這一項「非經濟因素」外,更重要的一項原因是經濟情況不佳,在考慮日後龐大的教養支出後,國人生小孩的意願自然大幅降低。但其實根據理論來看,都市化高、生活水準高的區域,生育率反而降低,其原因是由於住在都市地區的人,較少受到傳統的生育觀念之壓力,且其心理特質和社會環境都較有利其講究個人的享受,因而對於養育子女的成本與一個人享受之衝突性也就越敏感;而隨著收入很生活水準的提高,養育子女的間接和直接成本也都提高,影響父母對生育子女也越為卻步。
經由全域空間自相關Moran’s I檢定,發現其值為0.4403,且使用蒙地卡羅999次分析,p-value值為0.0010,表示台灣出生率出現空間聚集。

經濟水平對於出生率的影響甚重,不過,台灣整體性的極低生育率,相對也是對我們的社會帶來嚴重的影響:東吳大學國貿系鍾俊文副教授指出,少子化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高齡化社會,而人力即是國力。勞動人口銳減、勞動力不足,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力,同時也代表消費的萎縮,使經濟成長動力受挫,結果必然降低經濟成長率。(碩一 林佩儀R98341019)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長三角經濟圈工資率與經濟規模

長三角經濟圈的經濟規模,透過圖形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以上海為中心的樞紐地帶。而我們可以看出浙江地區的北部地帶經濟發展程度明顯受到樞紐地帶的放射狀影響。經濟發展程度明顯高於江蘇省北部區域。
而經濟學上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對於勞動工資會產生正面影響。因為高經濟發展程度,會帶動高資本高技術性產業移入。而高技術性產業投入會使得技術性勞動力需求更高。因此對於工資率有提升的作用。

而透過工資率分布的圖,卻發現到江蘇北部區域的工資率明顯偏低。但是整體浙江省的工資率水平卻能平均達到30000元。因此除了經濟發展的因素,針對浙江省區域可以發現到存有潛在性的變數影響著浙江省的工資率。
而經濟發展程度對於該地區的解釋能力僅僅只有11.5317%。以此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對於該地區的工資率幅度,解釋能力不算太高。
(國發所 陳韋舜 R97341056)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台灣96年自殺率之空間分析

本圖為96年度台灣自殺率主題圖,經由空間探索分析可發現自殺率高的地區主要集中於北部及中部地區,而中南部自殺率則呈現較低的情況。自殺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事情,目前亦未有學者可以完全解釋人類的自殺行為,其中涉及的討論範圍亦非常廣範。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從心理分析角度去解釋自殺行為。他認為自殺基於抑鬱(Depression),並視自殺為「謀殺」;涂爾幹(Emile Durkheim)則從宏觀社會學(Macrosociology)去解釋自殺行為,他認為自殺是一種社會現象。
如果採用涂爾幹的說法,人的自殺行為會和社會產生連結性,假設經社結構會影響自殺率的話,那麼自殺不意外可能會出現在台北、台中、高雄等都市化程度較高之地。但東部呢?本圖顯示出花蓮、台東一帶也是高自殺率的地方,這或許可引述涂爾幹理論中對自殺模型的分類:自負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來解釋,這類的自殺現象是由於個人與整個社會的關係非常疏離,較少與人接觸或交往所導致,或許台灣東半部因為具有與世隔絕,獨立的特徵,導致自殺率的升高。

經由全域空間自相關Moran’s I檢定,發現其值為0.4048,且使用蒙地卡羅999次分析,p-value值為0.0010,表示出現台灣自殺現象出現空間聚集。

使用區域空間自相關LISA,發現自殺率高度集中的地區仍集中於北部與中部,分別為台北市、台北縣、台中縣等地,假定應是由於都市化程度高,居民工作壓力大,生活緊繃、受到失業率的影響等因素,造成自殺出現群聚的現象;而南投縣、台東縣、高雄縣、屏東縣等地,均呈現LOW-LOW的情形,相對於言,可能由於南部地區的生活步調較慢,且工作壓力不如北部沉重,因此自殺率呈現自己低、鄰居也低的情形。(國發碩一 林佩儀R98341019)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