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現代社會的偏差問題--台灣自殺現象之空間分析(3)

分析結果:(二)25-59歲自殺者空間迴歸分析:從表3中可發現,人口密度與人均所得對25­-59歲之自殺率有顯著相關,因此可推測都市化越高的鄉鎮其自殺率也越高,與涂爾幹四種自殺類型裡的脫序型自殺(Anomic suicide)觀點相符合,但失業率對自殺情形未達顯著水準,與一般觀念中失業情形加劇,自殺率會隨之提升之看法不同,故再針對25-59歲青壯年人口男、女之自殺率進行分析。發現男性自殺者與男性失業率為正相關,且相關係數達0.4965,女性自殺者與失業率為負相關,相關性為-0.0456的有趣現象,因此可推測失業率增加會導致男性自殺者增加,但對女性較無直接影響。















分析結果:(三)60歲以上自殺者之空間迴歸分析:從表4可發現四項自變數對60歲以上老人自殺率皆無顯著影響,與人口密度、失業率、人均所得與獨居問題無直接關係,因此台灣60歲以上老人並不屬於涂爾幹的利己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者,可推測其自殺應有其他原因,可再進行深入研究。


結論:(一)25-59歲之青壯年人口屬於脫序型自殺(Anomic suicide)自殺行為,且都市化越高地區其自殺率也越高。但對60歲以上老年自殺行為無顯著影響。(二)失業率是造成25-59歲男性自殺之原因,但對女性及60歲老人之自殺行為,較無直接影響。(三)60歲以上老人獨居或離婚,對自殺行為並無顯著影響。(四)台灣自殺成顯北高南低之現象,且在台北地區呈現群聚之現象。
(五)綜上所述,建議退休後多居住在地廣人稀(如:中央山脈)或風光明媚(如:花蓮、台東)地區,可以保持心情愉悅,並免自殺。(六)雖然失業率逐年增長,但對25-59歲之自殺者,整體而言仍無顯著相關,因此可知我們是一群勇敢的台灣人。(國發所 黃佳婷 P97341002)

現代社會的偏差問題--台灣自殺現象之空間分析(1)

古典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認為自殺行為必須從社會事實層次的差異中來發現,不同的團體有著不同的的集體情感(collective sentiments);集體情感創造出不同的社會潮流,使個體決定自殺的,正是這些社會潮流,也就是說集體情感的變遷將導致社會潮流的變遷,而後者則將會轉而導致自殺率的變化。(Goroge Ritzer and Douglas Goodman,2004:135-136)因此,涂爾幹提出了四種自殺類型:利己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利他型自殺(Altruistic Suicide)、脫序型自殺(Anomic suicide)及宿命型自殺(Fatalistic Suicide)四種自殺類型,而他認為自殺屬於常態,任何社會都可能出現自殺者,但也認為現代社會由於社會連帶的鬆弛,因此會出現利己型與脫序型兩種病態性的自殺。利己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者,一般都是自我意識強,且也較無其他的社會活動或社會團體所牽絆的人,如現代社會中的獨居老人或是憂鬱患者,脫序型自殺


根據表一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自1999年起自殺率便一路向上攀升,並躍居為十大死因之一,自殺死亡人數最多的年齡層為25歲至49歲的青壯年族群,約佔台灣自總體殺死亡人數的61%,不過近年自殺亦有逐年低齡化及高齡化的趨勢。因此,我們也假定不同年齡層自殺的原因亦不相同,近年來由於受到經濟不景氣及全球金融海嘯影響,失業率高居不下,25歲至 59歲之青壯年人口,必須面對失業、資遣、卡債等經濟問題,因此屬於涂爾幹四種自殺類型裡的脫序型自殺(Anomic suicide);此外由於家庭型態的轉變、生育率的降低、社會結構的轉變等,使得獨居老人愈來愈多,在未受到充分照護的情況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自殺率逐年上升,屬於利己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者。 (國發所 黃佳婷 P97341002)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早婚比率與平均收入的地區相關性


圖表一為未成年結婚的女性(15-19有偶婦女數)的比例,從圖中可以看出山區交通不便的未成年結婚女性比例較高,其中最高為新竹縣尖石鄉。偏遠山區結婚比例較高可能原因可能來自於因為交通不便,流動性較低,因而配偶的選擇性也較少,也容易在有一個交往對象後,不容易變動。


而交通不便造成經濟收入不如都市,我們從圖表二可以看出,也是在山區偏遠地區的平均收入較為低。15-19有偶婦女數與平均收入關係來看,因為經濟不佳的地區,青少年必須外出打工,補貼家計,提早進入的社會。對於提早進入社會的青少女來說,心智上是早熟的,出社會認識的朋友比自己的家人更親近,對於提早獨立離開自己原生家庭的少女來說,更容易嚮往穩定的家庭,再加上地區性讓她們有較少的選擇性,因此結婚的機會也就較高。從地區相關性來看,中央山脈以東平均收入較低,青少女結婚率也較高,收入與婚姻是高相關的,而我們推估這樣的高相關來自於所處的位置,總的來說因所處的位置造成經濟不發達,青少年必須提早步入社會,心態的早熟,而擇偶選擇也較少等因素造成了提早進入婚姻。


觀察Moran's I值,發現它大於0.3833, 也可以呼應上述的論點,自己高鄰居也高,也透漏了地區性的關連,有空間自相關,以宜蘭縣大同鄉,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復興鄉三個鄰近的縣市來看,15-19歲已婚女性的人數是相當高,也展現了空間的自相關。然而,在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只能看到青少女提早進入婚姻,但是婚姻之後的幸福美滿與否就不是圖表中可以看得到,但是未成年的少女沒有經濟基礎,心智上也是不夠成熟的狀況下進入婚姻並不是一件好事,而不幸福的婚姻所造就出來的下一代是否能給予健全的教養,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P97341021 碩專二 林淑靜)

以一般空間迴歸模型(OLS)探討第一次政黨輪替總統選舉之族群因素對綠營得票率之影響






















  第十任正副總統選舉結果,實現了臺灣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分析該次投票行為將十分具有討論意義,以下將以民國89年總統選舉之資料為例,檢定客家、福佬、外省及原住民族群人口百分比,對綠營得票率之影響。以Geoda軟體跑一般空間迴歸模型,模型說明如下:Y=Xβ+ε
Y:n × 1之被解釋變數向量,即358個鄉鎮分別的被解釋變數,本文的被解釋變數為民國89年總統選舉各鄉鎮之綠營得票率。
X:n × k之解釋變數矩陣,分別由由358個鄉鎮之4個解釋變數組成的矩陣,本篇的解釋變數為,客家、福佬、外省及原住民族群人口百分比。
β:各鄉鎮之4個係數
  一般迴歸分析結果迴歸係數列於表1與表2 , 根據此結果知, 在5 % 的顯著水準下(P>0.05),客家(P= 0.4016003)與福佬(P= 0.6963696)族群人口百分比,對民國89年總統選舉之綠營得票率有顯著的解釋能力。其中,福佬族群(OLS所得出係數為0.07441952)對綠營得票率為正向影響,其餘客家、外省及原住民族群對綠營得票則為負向影響(OLS所得係數分別為-0.1620396、-0.6430321、-0.4040574),代表福佬族群人口比重增加,會增加綠營得票率,客家、外省及原住民族群人口比重增加,會降低綠營得票率。
R-squared 為0.668557(參考用,已達六成解釋力),Akaike info criterion為2500.09、Schwarz criterion 為2519.49(兩者值愈小愈好)。
在一般迴歸中,每個解釋變數僅有一個係數,而實際上選票並不完全平均分散於每一鄉鎮,因而無法細膩呈現族群人口比例,對政黨得票之影響性,故一般迴歸模型尚不足以完整解釋選舉行為。而本文的Moran's I 統計量為0.6903,則拒絕需無假設,表示空間具相依性,代表各鄉鎮受鄰近鄉鎮影響,區域間彼此不獨立,則不符合一般迴歸模型之假設,鄰近地區的影響要納入自變數討論,採用空間落遲模型(SLM)作分析,以更進一步解釋本文的選舉行為。(by國發所碩專二p97341010 楊景雯)

臺灣地區兒童犯罪因素探討

兒童人口素養對於社會進步穩定及國家未來發展有極大的影響,近來國內犯罪年齡層似有降低之趨勢,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屢見不鮮,根據兒童福利聯盟之資料顯示,曾是霸凌兒童的男性,到24歲止,有60%的人至少有一次的犯罪紀錄,有40%高達3次惑3次以上的犯罪紀錄;非霸凌兒童者僅10%有犯罪紀錄,顯示兒童時期的霸凌行為與成年期的犯罪行為息息相關,兒童犯罪率之問題實值得重視。而臺灣地區兒童犯罪率的比例以台中市及花東地區較高,台北市、桃園縣、雲林縣及嘉義縣較低(如圖一)。
造成兒童犯罪的原因包括家庭因素及社會環境因素,與前者相關者可能包括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況;與後者相關者包括居住地區整體經濟狀況、生活水準以及社會治安等,是以選擇各縣市扶養比、各縣市低收入戶人口比例、各縣市刑案發生率以及各縣市15歲以上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作為自變數,兒童犯罪率為依變數,進行傳統回歸分析(如圖二)。結果顯示,此回歸式之R²=0.395,解釋能力不及50%,另分析各項變數之P值後,接受低收入戶救助之比例與兒童犯罪率有顯著相關(P-value=0.0045063),似乎驗證社會學家Merton的迷亂理論。Merton認為由於社會往往強調成功的重要性,然社會結構有其缺陷,尤其是當一些社會成員,如貧窮者,他們親身經歷到以合法方法達到成功的困難,在這種的背景之下,即可能出現迷亂的情況,也是後來成為犯罪的先決條件。另外,如以90%的信賴水準而言,則刑案發生率與兒童犯罪率則具有統計上之顯著效果(P-value=0.0537531),代表社會治安風氣亦影響兒童犯罪率之發生。至於扶養比及教育程度,在本統計上並無相關。
(國發所碩專二p97341016蔡孟儒)

回顧2009台灣縣市的結婚率

在98年的粗結婚率中,可以發現北部工商業縣市的結婚率較高,反觀中南部農業縣市的結婚率較低。

再觀察Moran’sI值,發現它大於0.3833,代表98年的粗結婚率有空間自相關的現象。甚至做999次的模擬,亦可發現觀察值和空間隨機的期望值有差距。

配合LISA顯著圖和LISA Cluster圖,可以發現空間自相關的縣市,當中「自己高、鄰居高」的縣市有新竹縣和苗栗縣;而「自己低、鄰居也低」的縣市有雲林縣、嘉義縣、高雄縣。究其原因,新竹縣在科學園區的帶動與清交優質大學的吸引,讓年輕人願意在此結婚;苗栗縣屬於純樸的客家農業縣市,居民濃厚的家庭觀念影響年輕人的婚姻狀況。而雲林縣和嘉義縣這種以農業經營為主的縣市,由於人口的移出,加上女性人口比例降低,造成較低的結婚率。至於高雄縣,同樣受人口移出、女性人口比例降低的影響,儘管高雄縣有工商業發展,但仍侷限於靠近高雄市都會區的少數區域。(P97341009曾雅新)

探討電腦普及率與國小學童近視之關聯性

在傳統觀念中,看電視是學童罹患近視的主因之一。隨著電腦設備在一般家庭的逐漸普及,學童使用電腦的不良習慣,也成為學童視力的主要殺手。這個研究就是探討電腦對兒童視力的影響。


我們觀察96年台灣各縣市每一千人擁有家用電腦的台數,與國小學童近視比率這兩個變項之間的關係,可以清楚發現:家用電腦相對普及的縣市,全部集中在大都會區,包括台北縣市、台中市、高雄市等,這些縣市同時也是學童近視問題最嚴重的區域。反之,家用電腦相對不普及的縣市,如雲林縣、嘉義縣等,學童近視比例相對較低。


如果用散佈圖來分析,二者的線性關係更為明確。圖上的直線,斜率為0.0884,其為正值,表示兩個變數是正向相關,且斜率高於0.07,可定義為高度相關,從大多數觀察值(raw score)與直線的鄰近度亦可看出此一現象。


從以上的探討可知,電腦在家庭的普及程度,確實影響學童罹患近視的機率。不過,我們必須指出其他變項的可能,比如說兒童對家中電腦的接近性、兒童使用電腦的頻率及時間長短等,相關內容亦不失為值得探討的主題。
(國發所碩專二,p97341003,林隆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