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任正副總統選舉結果,實現了臺灣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分析該次投票行為將十分具有討論意義,以下將以民國89年總統選舉之資料為例,檢定客家、福佬、外省及原住民族群人口百分比,對綠營得票率之影響。以Geoda軟體跑一般空間迴歸模型,模型說明如下:Y=Xβ+ε
Y:n × 1之被解釋變數向量,即358個鄉鎮分別的被解釋變數,本文的被解釋變數為民國89年總統選舉各鄉鎮之綠營得票率。
X:n × k之解釋變數矩陣,分別由由358個鄉鎮之4個解釋變數組成的矩陣,本篇的解釋變數為,客家、福佬、外省及原住民族群人口百分比。
β:各鄉鎮之4個係數
一般迴歸分析結果迴歸係數列於表1與表2 , 根據此結果知, 在5 % 的顯著水準下(P>0.05),客家(P= 0.4016003)與福佬(P= 0.6963696)族群人口百分比,對民國89年總統選舉之綠營得票率有顯著的解釋能力。其中,福佬族群(OLS所得出係數為0.07441952)對綠營得票率為正向影響,其餘客家、外省及原住民族群對綠營得票則為負向影響(OLS所得係數分別為-0.1620396、-0.6430321、-0.4040574),代表福佬族群人口比重增加,會增加綠營得票率,客家、外省及原住民族群人口比重增加,會降低綠營得票率。
R-squared 為0.668557(參考用,已達六成解釋力),Akaike info criterion為2500.09、Schwarz criterion 為2519.49(兩者值愈小愈好)。
在一般迴歸中,每個解釋變數僅有一個係數,而實際上選票並不完全平均分散於每一鄉鎮,因而無法細膩呈現族群人口比例,對政黨得票之影響性,故一般迴歸模型尚不足以完整解釋選舉行為。而本文的Moran's I 統計量為0.6903,則拒絕需無假設,表示空間具相依性,代表各鄉鎮受鄰近鄉鎮影響,區域間彼此不獨立,則不符合一般迴歸模型之假設,鄰近地區的影響要納入自變數討論,採用空間落遲模型(SLM)作分析,以更進一步解釋本文的選舉行為。(by國發所碩專二p97341010 楊景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