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台灣人被澆熄的政治熱情? 從總統大選獲/投票率探討政治參與度
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選舉前後,父母親一輩討論熱烈,與我同輩但有選舉權的兄姊則興趣缺缺。當我向他們提起這個話題時,常聽到「我對政治冷感」、「不想管那些政治人物」這樣的回答。
台灣的民主歷史還不長、甚至連總統直選都只辦過四次,是否真的已經讓人們開始感到失望、無所謂了?
◆97年總統選舉投票率分層設色圖
主題:
1.從85~97年間總統大選投票率探討民眾對政治參與的積極度
2.從政黨得票率與地區投票率探討政黨動員能力
使用資料與來源:
鄉鎮指標資料庫─85年、89年、93年、97年總統大選之候選人獲票率與全國投票率
◆85~97年總統選舉投票率直方圖
◆85~97年總統選舉投票率BOX圖
我以四次總統直選(85年、89年、93年、97年)的統計數據做直方圖,選取89年投票率最高的族群與其他年次對照,發現89年的選民參與程度比起85年進步許多,但是自93年開始,投票率開始下降,97年大選的投票率最大值更降為四次之中最低的一次!同樣的結果可由觀察四次大選投票率的BOX圖看出:97年投票率最低的地區與前三次比較起來,97年投票率最低的11個鄉鎮從85年之後逐年下降,到了97年全部成為奇異值。85年可能因為是第一次總統民選,選民尚沒有經驗也較不了解重要性,所以參與度較低,而為何89年後投票率開始走下坡,在97年達目前最低,在本文後段將嘗試解釋。
在這裡我加入了另一種分析方式:
投票率與藍綠營個別得票率的線性迴歸分析,得票率與投票率的相關係數,應可代表該政黨的動員能力。
有趣的是,民進黨得票率與投票率總是呈正相關,而國民黨卻呈負相關,而以89年與93年差距最大,或許也告訴我們民進黨成為這兩次選舉贏家的原因正是勝在其動員選民的能力,台灣第一次的政黨輪替也可以從這裡看出端倪。
再接續回選舉參與度降低的討論,我認為97年投票率與藍綠營各自的得票率與投票率關係是最值得注意的:97年的選舉,藍綠雙方對選民的影響力都變得相當不明顯,
這個現象應該有兩種可能:
一、選民已不需由政黨來推動就會主動參與
二、在藍綠雙方之外有新的勢力吸引選民
三、選民對政治的積極度與關切度下降
然而,97年度的投票率整體來看是下降的,臺灣政壇也未見崛起的新勢力──也就是說,民眾對總統大選的參與度真的降低了。
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97年投票率最低的鄉鎮──也就是投票率下降最多的幾個鄉鎮,集中在台東、花蓮與離島,是什麼原因使當地居民失去投票的動力?在全國投票率下降的趨勢中他們的改變顯得尤其顯著,是宣傳不夠重視花東與離島?還是政策未顧及他們的福利?這可能也是競選團隊該反思的。
民眾對總統大選參與度的降低,可能與93年大選後的一連串政治風暴有關,政黨互揭瘡疤、藍綠大小官員接連爆出弊案,使人民對政治人物失去信心與期待,該如何讓民眾重拾對政治事務的關心,應該是台灣政治人物當前最該關切的問題。
(B98103027 歷史一 張湘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