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



行政院主計處200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每四個新婚家庭就有一對是跟外國人結婚(不含大陸新娘),對象主要以印尼、泰國和越南為主,平均每四個家庭就有一個是外籍配偶家庭;而根據衛生署2002年統計,每百個新生兒就有8個是外籍婦女所生的混血兒,2008年超過七萬四千五百多名外籍配偶子女進入小學就讀,語言發展及文化的差異不容忽視,而外籍配偶的成長速度仍呈現持續的增長,茲就93年各鄉鎮市之外籍配偶比例作為依變數,總生育率、平均所得、客家族群、福佬族群及外省族群作為依變數,進行迴歸分析(圖二),發現此迴歸式之判定係數為0.380(R²=0.380),解釋能力不及50%;另分析各項變數之P值後,發現生育率及外省族群與外籍配偶比例均有顯著相關(P值<0.01);另外,如以90%的信賴水準而言,則客家族群與外籍配偶亦具有統計上之顯著效果(P-value=0.0546725)。至於福佬族群,在本統計上則無相關。

就生育率顯著相關部分來看,嫁來台灣的外籍新娘多半肩負著傳宗接代的包袱,因此年齡很輕便懷孕生子,例如台北市有20%的外籍配偶20歲以下生子,主計處表示,自八十七年起,外籍配偶生育率呈遞增趨勢,平均每八個出生人口中,就有一名是外籍配偶子女,因此,近幾年國中小總學生數雖呈下滑趨勢,但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卻年年增加,由此也解釋生育率和外籍配偶的比例是有顯著的相關。

教育部統計也發現,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中,有四成四的學生集中於北部地區,以縣市區別,又以台北縣所佔人數最多,外籍配偶以臺北縣14,213人占總外籍配偶比率為18.73%,桃園縣7,226人佔11.09%次多,臺北市5,736人居第三,這也間接呼應了外籍配偶比例較多的縣市圖(圖一);這八萬多名學生,分布於全國三百五十七個鄉鎮,也就是僅有十一個鄉鎮,沒有就讀國中小的外籍配偶子女。

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內政統計,如果以台灣內部各族群男性的外籍配偶來源,可以發現外省人比較傾向娶中國籍女性,而客家人比較傾向印尼籍(客家人是印尼華人主流),加上教育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就讀國中小學的外籍配偶子女,家長之一為中國大陸籍者最多,也可從此解釋外省族群與外籍配偶比例均有顯著相關。

外籍配偶之成因分析得知臺灣的跨國婚姻已近似買賣行為,大多抱持著迎娶是為了家務管理、生養後代、照顧老弱傷殘、或增加家庭勞動人力。在這種意識形態之下的婚姻,往往將另一半視為傳宗接待的生育機器,抑或是合法的外籍勞工用途,被視為「物化」為生育工具或是廉價勞工之機器。這種缺乏以「愛」為出發點之婚姻,往往在認知的觀點上有所落差,

在外籍新娘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會因為家庭環境結構、家庭功能無法正常運作,展現較負向的行為表現,將來長大後可能延伸成為偏差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劉金山,2004)

多數人均會認為要強化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必須從改善父母的教育態度、增進其父母的語言能力與教育其父母參與其學校教育開始(蔡榮貴、黃月純,2004),畢竟在少子化和走向老化社會的台灣,生育率較高的外籍配偶所生育的下一代這一群台灣之子也將會成為未來國家人力的一部份,外籍配偶其及子女的教育問題將是當務之急。(p97341021 碩專二 林淑靜)

1 則留言:

  1. 提昇對外籍配偶的了解與體諒,進而能支持自我認同上的努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