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量販店一開始由萬客隆獨領風騷,演變至今的三大賣場全面性競爭,除了比品質、比賣場、比商品外,更要比價格。依據統計台灣目前的三大賣場,在全台灣已經開出近100個據點,創造出超過1,000億的營業額,雖然對傳統商店形成嚴重排擠,造成許多小店戶經營上的困境。但也因三大賣場彼此之間為了爭奪市場,努力壓低售價,並依靠龐大的市佔率及通路,向上游供應商擠壓,降低進貨價格,對於穩定國內消費者物價的波動發揮很大的影響。
在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總認為都市的消費水準皆較非都市地區為高,如房價、物價、教育等方面,使得雖然都市地區的家戶所得較高,但生活壓力也隨 之提高;然經過國內通路業者研究,針對部分民生必需物品,如蔬菜水果、日常消費用品等商品研究,都市地區人民卻可以較低的價格購買,主要肇因於三大量販賣場的彼此激烈競爭。都市地區人口集中,密度高,加上家戶所得遠較非都市地區為高,整體消費能力強,都是吸引大量販店設立據點的因素。如臺北市內湖區的舊宗路地區就匯集了大潤發、好市多及家樂福等批發商進駐,其中大潤發更是開了兩個據點,通路之間彼此殺價搶客,消費者成為最大得利者,可以說是達成了經濟學中所述的「完全競爭市場」,廠商只可以賺取一般利潤。
但非都市地區往往人口不夠密集、所得普遍較低,導致消費腹地不夠支撐量販店的設立,進而維持傳統小店林立的狀況,傳統小店因為銷售能力有限,無法提高議價空間,進貨單價無法壓低,加上營業競爭較小,可以保有小程度的定價能力,使得銷售毛利較高,形成部分民生日常用品售價反而高於都市地區。
經分析,國內三大賣場97年度之銷售額與各縣市平均家戶所得、人口數及各縣市總所得(即平均家戶所得乘以各縣市家戶數)皆呈現正相關,尤其以各縣市總所得的相關係數最大,可以知道與三大賣場的收入呈現顯著正相關。
另以回歸分析,可以看出這三大類因素解釋了銷售額差異的八成五的原因,其中主要對各大賣場銷售額有決定性影響的即各縣市總所得。營業者將本逐利,於設立營業據點時,首要考量即是當地商圈之消費力,是否可以支撐一個賣場,取得足夠銷售額,並且可以形成獲利,擴大市場佔有率。在這種利益出發的考量下,相關貧乏的地區可以獲的供應就會不足,在這種市場經濟機能有所不周全的情況下,政府應該適度介入,如當初的軍公教福利中心或者開放國軍副食品供應站對外營業,以矯正市場失靈狀況。
附註:
Toincome:97年度各縣市總所得,即以各縣市家戶所得乘以各縣市戶數。
Avincome:97年度各縣市平均家戶所得。
zone:各縣市面積。
Totalpeo:97年度各縣市人口數
Revenue:97年度台灣三大量販店之總營業額。
國家發展所:在職專班碩一 龔仕元
國家發展所:在職專班碩一 龔仕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