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開始推動改革開放至2007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成長約50倍,是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速的國家,在總體經濟上的成果舉世矚目,不但成為G20的會員國,更在2008年的G20首長會議中,展現與美國抗衡的力量,甚至出現了G2的新聞議題。[1]在在都顯示了,中國在現今的國際社會中強大的經濟實力。但在令人驚艷的成長速度背後,卻隱藏貧富不均的隱憂。
中國改革開發之始所採行的方式是讓一小部分的人先富起來,為引入外國資金,中國在東南沿海設立了經濟特區來吸收各國投資,中國低廉而眾多的人力,以及潛在龐大的內需市場,使各國資金蜂擁而至。成功的導入外國資金後,加速了經濟的改革,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增長。
[1] 在2007年美國發生次級房貸風暴,進而引發全球金融業的崩潰,形成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 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在這次風暴展現出強勁的經濟活力,更成為領導亞洲繼續成長的引擎。
中國改革開發之始所採行的方式是讓一小部分的人先富起來,為引入外國資金,中國在東南沿海設立了經濟特區來吸收各國投資,中國低廉而眾多的人力,以及潛在龐大的內需市場,使各國資金蜂擁而至。成功的導入外國資金後,加速了經濟的改革,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增長。
[1] 在2007年美國發生次級房貸風暴,進而引發全球金融業的崩潰,形成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 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在這次風暴展現出強勁的經濟活力,更成為領導亞洲繼續成長的引擎。
然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中國境內的貧富差距逐步拉大,象徵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由1978年的0.317升高到2007年的0.48;並且從2001年開始,中國的吉尼係數就超過了0.4的警戒線,接下來幾年更是不斷升高。雖然當局為了降低貧富差距的現象,將國家發展重心轉向鄉村及西部,如推出開發大西部的口號,但到目前為止,成效並不顯著。[2]
前世界銀行行長沃爾夫威茨日前向新聞界發表了他的“中國之行”考察感受:中國在減免貧困方面成績顯著,但地區與地區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差距仍然巨大。用聯合國界定的每人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的標準看,中國目前還有1.5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佔世界貧困人口的12%,居世界第二位。而2004年中國國務院扶貧辦公布的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為2610萬人,其標準是年收入668元以下。沃爾夫威茨認為“中國減貧任務還非常艱巨。[3]
[3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0/20/content_3652963.htm.
[3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0/20/content_3652963.htm.
隨經濟所得大幅增長,大學生的人數也大幅增加,每年七月的畢業季,以數十萬計的大學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也對高階人力的供給形成壓力。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之資料,平均每十萬人中受高等教育人數也以東南省份及大都會地區教高,經過分析,平均薪資所得似與每十萬人中受高等教育人數之統計結果呈現正相關。教育應該是公平賦予人民的權益,不應後天的經濟環境有所差異,相同的情形是乎也發生在台灣。
臺灣推動多元入學方案,要求學生多方學習,結果造成各類補習林立於坊間,幾乎各門各科都可以成為補習內容,各樣才藝更被家長們所追逐;依據統計,現今臺灣的國立大學生,家庭經濟背景普遍較高,蓋因其可以接受許多課外輔導增加免試入學的機會,亦可獲取在一綱多本教育制度下更多元的知識來源,致其在教育的立足點占有優勢。然而國立大學的學費教低,受到政府補助較多,但其學生卻是經濟能力較高家庭;相反,大多私立大學的學費往往高出國立大學數倍,得到政府的補助也少,其學生卻是經濟能力較弱,似乎造成惡性循環,相關教育資源的配置,似有重新安排之必要。
國發所 碩一 龔仕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