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台灣96年自殺率之空間分析



本圖為96年度台灣自殺率主題圖,經由空間探索分析可發現自殺率高的地區主要集中於北部及中部地區,而中南部自殺率則呈現較低的情況。自殺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事情,目前亦未有學者可以完全解釋人類的自殺行為,其中涉及的討論範圍亦非常廣範。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從心理分析角度去解釋自殺行為。他認為自殺基於抑鬱(Depression),並視自殺為「謀殺」;涂爾幹(Emile Durkheim)則從宏觀社會學(Macrosociology)去解釋自殺行為,他認為自殺是一種社會現象。

如果採用涂爾幹的說法,人的自殺行為會和社會產生連結性,假設經社結構會影響自殺率的話,那麼自殺不意外可能會出現在台北、台中、高雄等都市化程度較高之地。但東部呢?本圖顯示出花蓮、台東一帶也是高自殺率的地方,這或許可引述涂爾幹理論中對自殺模型的分類:自負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來解釋,這類的自殺現象是由於個人與整個社會的關係非常疏離,較少與人接觸或交往所導致,或許台灣東半部因為具有與世隔絕,獨立的特徵,導致自殺率的升高。


經由全域空間自相關Moran’s I檢定,發現其值為0.4048,且使用蒙地卡羅999次分析,p-value值為0.0010,表示出現台灣自殺現象出現空間聚集。


使用區域空間自相關LISA,發現自殺率高度集中的地區仍集中於北部與中部,分別為台北市、台北縣、台中縣等地,假定應是由於都市化程度高,居民工作壓力大,生活緊繃、受到失業率的影響等因素,造成自殺出現群聚的現象;而南投縣、台東縣、高雄縣、屏東縣等地,均呈現LOW-LOW的情形,相對於言,可能由於南部地區的生活步調較慢,且工作壓力不如北部沉重,因此自殺率呈現自己低、鄰居也低的情形。(國發碩一 林佩儀R983410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