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攤販現象的空間分析

攤販是由過去農業社會之市集、廟會等衍生的經濟活動,為台灣民眾特有之消費習性,即使是工商服務業發達的現在,攤販依然是民眾重要的消費型態。根據主計處的統計,至978月止,攤販家數為319千個攤位,從業人員達473千人,在我國整體經濟活動中,其地位漸居重要。我們利用92年的資料繪製攤販家數空間分佈如下圖。

依主計處的分析,攤販存在是因利之所趨,且大多聚集在人口密集、工商業較發達之都會地區,失業程度也會影響攤販消長。我們從上圖可以看到攤販家數最多的是台北縣,其次為台北市與高雄市,基本上是集中在北中南三個大都會區,與主計處的分析相符 為了進一步了解攤販現象,本文將繼續探討人口消費能力、人口密集度失業率與攤販現象的關係。



若以每人每年可支配所得代表人口的消費能力,分析顯示攤販家數與人口消費能力為正相關,相關係數R0.4779,變異解釋能力為22.8%,顯著水準高於95%。若以每平方公里人口數代表人口密度,則攤販家數與人口密度呈現正相關,相關係數R0.395,變異解釋能力為15.6%,顯著水準高於90%。攤販家數與失業率呈現微弱正相關,相關係數R0.1261,變異解釋能力只有1.59%,且未達90%顯著水準。

對照主計處的分析,本文分析顯示攤販家數與各縣市人口的消費能力成正相關,人口密度也可部份解釋攤販現象,符合主計處所謂利之所趨以及攤販聚集於人口密集的都會區之說法,但失業率高低則未有明顯影響。但是如下表所示,人口密度與人口消費能力呈現高度正相關,相關係數R高達0.78且顯著水準達99%,表示台灣都會區原本消費能力就比較高,似乎不宜當成兩個獨立變數來分析。攤販現象是我國不可忽視的經濟活動,分析的空間單元是否恰當,失業率的因素是否考量時間變化,或者還有其它更具解釋力的變數,都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的研究。

(p94341027 李慶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